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年,上半年如何在重点难点任务上取得根本性突破并完成主体任务,无疑是中央企业和地方国企要做好的答卷。
记者了解到,自2020年三年行动实施以来,国资国企系统瞄准体制机制障碍,全面发力、多点突破,重组混改大戏连台,多元激励深层突破。当前,在三年行动进入收官的关键阶段,中央企业和地方国企更是加大攻坚力度,在改革落地见效上下功夫。
“整合资源合并重组,积极稳妥推进混改上市,有效提升了公司在行业内和上下游产业链的影响力、竞争力,经营由亏损近亿元到盈利连创新高。”中钢洛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国富对近两年来的改革成效深有体会。
先后关停了4条低端产能生产线,将传统低效耐火材料产能压缩了40%;选定6家战略投资者,释放股权比例38.5%……这家2020年8月由中钢集团下属两家企业重组而来的国企,目前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在科创板上市的注册申请已取得证监会批复,进入最后发行阶段。
近年来,国资国企系统下大力气解决了一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推动国有企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也增强了国有企业发展韧性。
记者了解到,目前,地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取得决定性进展,主体任务完成进度超过90%。众多中央企业进度超预期,例如,中国化学工程目前总体任务量完成超过98%,较好地完成各项重点改革任务。南方电网计划在今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重点任务。
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无疑是一大亮点。从推进战略性重组到专业化整合,再到布局战略新兴产业,这一领域的改革“大戏不断”。
针对省管企业资产分布在70多个细分行业、企业个体“多而不强”等突出问题,河南省国资委大力推进企业重组整合,目前已有8户新组建企业挂牌运营,改革驶入“快车道”。
120.6%!这是今年一季度安徽省属企业新兴产业完成投资额的同比增速。安徽省国资委挂牌组建若干专业化公司的同时,启动实施新兴产业布局行动,重点打造新兴产业集群等4个三千亿元级别的特色产业集群。
不仅仅是地方国企。党的十八大以来,已先后完成了25组46家中央企业重组,并且新组建了9家企业,取得了积极成效。以中国稀土集团为例,一季度该公司矿山和冶炼分离产量提升15%以上,实现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大幅增长41%和65.7%。
优布局调结构的同时,国资国企系统在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方面也按下“加速键”,混改成为重要途径。
中国化学工程积极引入高匹配度、高认同感、高协同性的战略投资者,推动“以混促改、以改增效”。三年来,24家二三级企业完成了混改。其中,华陆公司释放30%股权引入万华化学,2021年主要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按照支柱型、成长型、培育型、退出型界定子企业,分层分类实施产业差异化改革。2018年以来,通过混改累计引入非国有资本76.2亿元。
在混改上市推进过程中,多元化激励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加大。“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更加合理,创造性积极性充分激发。”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对记者表示。
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在下属上市公司柳工股份公司、欧维姆公司、柳工农机公司等科技型企业灵活实施多种方式的中长期激励,共约25%的技术人才获得股权激励。“不仅为企业的高速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保障,也给新兴业务完善中长期激励提供有益借鉴。”柳工股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曾光安说。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多点突破”精准实施中长期激励。2022年,单列5亿元工资总额牵引存量资产提质增效,2亿元工资总额专项激励创新成果落地,预期可产生超过激励工资10倍的利润和价值创造。
当前,决战决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已进入关键阶段,接下来如何打赢“收官战”?
要确保在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国资监管体制上取得明显成效;要确保在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上取得明显成效;要确保在提高国有企业活力和效率上取得明显成效……近日国资委做出部署,强调要在落地见效上下功夫。
一系列重点难点领域改革力度将加大:聚焦主责主业,建立进退有序的国有资本动态调整机制;推动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实现高质量全覆盖,构建更加系统集成、精准有效的正向激励体系;加快推动混改企业深度转换经营机制,加强混改全过程监督。
阳光时代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国企混改与员工持股研究中心负责人朱昌明表示,国企改革确实已由点到面取得大量实践成果,但部分国企在改体制转机制、优布局调结构以及提高活力效率等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短板和弱项。他建议在集团公司向子企业授权、做实董事会、维护经理层经营权等方面加大力度。
“改革落地见效的关键是要从根本上完成思想观念的转变。”刘兴国认为,公司治理方面要厘清职权边界并真正做实公司董事会,让董事会既有能力也能够对公司重大事项做出正确决策,真正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优化布局结构调整则要有效遏制公司盲目多元化投资冲动,要建立确保公司围绕主业领域深耕投资发展的长效机制;企业发展活力全面激发方面,关键是科学设计激励适当的多元化激励方案,确保既不会激励不足,也不至于激励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