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城投债务重组

  • 更新日期:2023-02-23 21:51:01
  • 作者:创始人
  • 点击:0

近期城投领域发生了一起重要的债务重组事件,2022年12月30日,贵州省最大的城投公司“遵义道桥”公告银行贷款重组进展情况。根据重组协议,重组后银行贷款期限调整为20年,利率调整为3.00%/年至4.50%/年,前10年仅付息不还本,后10年分期还本,本次重组共涉及银行贷款规模155.94亿元。

城投的债务主要包括银行贷款、非标、标债三部分,而本次重组的就是其中的银行贷款部分。那么,本次事件是怎么回事?对城投领域有哪些影响?

什么是债务重组?

债务重组是指在不改变交易对手方的情况下,经债权人和债务人协定或法院裁定,就清偿债务的时间、金额或方式等重新达成协议的交易。也就是说,只要修改了原定债务偿还条件的,即债务重组时确定的债务偿还条件不同于原协议的,均作为债务重组。

遵义道桥债务重组的缘由

贵州省持续居高的固定投资带来了较强的债务压力,经历了2014-15年的高速加杠杆,目前贵州省负债率达60.61%,已高居全国第二。遵义市作为贵州经济财政“二号城市”和红色革命圣地,有着较高的区域和历史定位,但债务压力也高居省内第二。同时,其区域信用基本面不佳,在负面舆情发酵下,再融资环境亦有所恶化,叠加22年地产风波影响下土地财政“腾挪能力”变弱。这就是该事件的主要内因。

内因为债务重组的核心因素,而外因是事件推动的催化剂。从政策指引端看,城投债务重组与展期的说法并非新鲜事物,而早有文件指导。早在2018年10月,重磅文件国发101号文就提出:

在不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的前提下,对存量隐性债务难以偿还的,允许融资平台公司在与金融机构协商的基础上采取适当展期、债务重组等方式维持资金周转。

而国发2号文再次“点名”贵州,表明了中央对债务重组手段的再次确认,也为遵义的债务重组试点提供了充分的信心和依据。

为什么对银行贷款进行债务重组?

在不出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化解债务是对城投化债的必然要求。城投和政府信用深度绑定,当前时点若平台破产易导致区域信用环境的大幅恶化,并冲击区域信用环境稳定,引发系统性风险。因此,较城投债务重组更为劣后的破产重整、破产清算在目前不会纳入考量。

从贵州省内境遇和化债历史来看,贵州曾有“茅台化债”、财政资金化债、银行贷款置换等诸多手段,但作为省内核心资产,白酒股权不会无限制减持或质押,同时对比过大的债务盘子,白酒股权化债空间有限,因而在财政资金真金白银化债无力的情况下,债务重组就成为城投企业化解财务困境的必需手段。

债务重组主要有四种方式:以资产清偿债务、将债务转化为资本、修改其他债务条件以及以上三种方式的组合。城投资产流动性弱,且过去的部分无效投资形成的资产账面价值虚高,自身缺优质资产使得资产偿债并不可行;而城投平台的弱盈利能力之下债转股亦并不现实;故修改债务条件例如对部分债务降息展期成为最佳选择。

城投主要债务分为三部分:银行贷款、非标和债券。针对其中的哪块债务进行降息展期,是金融机构、政府、平台多方博弈的结果。

对于债券,投资者结构复杂,且以外地投资人居多,信息公开度高,标的条款复杂。对债券进行债务重组一方面难以协调众多投资人,另一方面易对区域信用环境造成严重冲击,引发区域债券净融资的下滑和外地投资人对区域内的不信任,进而造成风险外溢。这显然是中央、地方均不愿看到的情景。

对于非标,信托、租赁类机构资本金较少,实际抗风险能力较弱,但机构在区域内展业,且不同机构间实力差距较大,信息披露亦不透明,故对于这类机构降息展期可谈,但也需警惕部分机构因非标违约数额较大,企业生存无以为继下申请整体破产清算,从而引发影响债券安全性的可能。故非标债务展期可作为当下第二选择,但并非最优选。

银行贷款成为现实的突破口。作为多数城投最大的债权人,对于全国展业的大行和一些区域展业的城商行,机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因区域内较多展业故能被动忍受一定的利息损失,且银行多为国有金融资本,政治站位较高,在政策的支持响应下,对于地方城投平台也会提供一定支持。

债务重组对城投的影响

本次遵义道桥公告债务重组方案内容仅包括对银行贷款的重组计划,且传达出较强的保证公开债兑付的意愿。此次债务重组表明在不出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化解债务仍是对城投化债的必然要求。而短期来看,债务重组范围也将局限于银行贷款和非标。

城投的核心矛盾是投资端的期限、收益与负债端不匹配的问题,造成的结果是城投需要依赖土地财政与债务滚续进行偿债,导致区域债务压力攀升。但当下城投债务滚续的发展模式面临新的问题,即宏观因素导致的财政压力,经济弱修复下税收收入增长有限,地产基本面仍弱,土地财政腾挪能力变弱。在该情况下,城投债务问题需要新的解决模式,“开源节流”和债务重组安排或将成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