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从0到1” 面临的风险与创新

  • 更新日期:2021-11-27 21:11:44
  • 作者:网络转载
  • 点击:0

中国产业园区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经呈现出涉及不同产业层次、覆盖经济领域广泛、多种类型互为补充的发展态势。园区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在追求合理化和高端化目标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分析】

01园区主导产业趋同,同质化特征明显。

我国产业园区建设已基本完成了要素集聚、规模和数量扩张的任务,逐步进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提升效率与发展质量阶段。

目前,产业园区特色化发展是提升园区发展质量面临的首要问题。受其他地区成功经验的影响,国内产业园区带有一定程度的跟风性质,没有与当地经济发展特点和资源禀赋相结合,导致园区规划不完善、定位不明确,大部分园区没有形成自身的发展特色。部分地区在推进产业园区开发建设过程中,过分追求产业园区短期产生经济效益指标,对主导产业重点培育产业定位不清晰。企业在选择产业投资项目时也表现出盲目性,以当地政策支持力度、税收减免力度来进行选择,产业项目与功能同质化倾向日趋严重。

02开发过程“重量轻质”,难以形成合理分工布局。

目前,各个地方盲目冒进新建各类产业园区,产业园区建设“重数量,轻质量”特征明显,然而许多入驻企业因没有形成专业分工,仍处于“低效率区”。

部分地区产业园区内表现出“重企业、轻产业”的不良现象,企业各自为战,未能形成上下游合作的整体力量。产业园区不是集中化、专业化的特色产业区,导致的产业园区产业结构、技术积累、要素集聚和所处制造业价值链位置不足以支撑产业园区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甚至在部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或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企业盲目跟风,大量从事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工程机械等行业,缺乏基于地区实际的特色产业和适应新工业革命和全球制造业格局变化的技术与人才积累,园区内产业链的分工协作发展也没有形成。

03园区政策依赖性强,要素利用率较低。

产业园区为入驻企业提供大量的政策优惠,吸引一些具有示范效应的大项目和大企业入园,增加了企业的依赖性,影响产业园区市场化运营机制的建立。同时,各个地区产业园区运营各自为政,不顾园区经营效益,无底线提高政策优惠额度,而不是产业园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思考与建议】

当前国内园区市场同质化现象严重,园区招商越发艰难,想要解决招商难题,必须努力向智慧园区转型。从根本上寻求智慧园区建设的核心突破点。

核心突破点一:突破传统园区实施全局“智慧”规划。

园区建设方面,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政务服务等方面的“智慧”化建设,为入驻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和发展环境;管理运营方面,与新兴信息技术紧密结合,注重将5G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AI人工智能技术、人脸识别技术、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智能技术融入到园区日常管理中,以便全面感知、随机应变以信息化、智慧化方式助力园区可持续发展。

核心突破点二:突破信息孤岛建立共享智慧园区。

围绕招商引资管理系统、政务服务系统、土地规划管理系统、安全生产管理系统、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智能交通系统、经济运行决策支持系统、平安园区系统(视频监控)、政企办公桌面云服务系统、环境监管系统等模块系统的建设,逐步完善整合基础数据库,建设政务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打造园区智慧云服务综合平台,破除往日系统各自独立引发的“信息孤岛”问题,提高园区行政效能和决策能力,降低运营管理成本。

核心突破点三:突破一般服务完善产业创新智慧服务体系。

一方面紧扣园区运营方、企业公众等各方需求,通过与政府、协会、金融结构、高校院所、商业机构等多方产业资源合作,加强产业、行业内外部联动,优化产业创新生态圈;另一方面广泛提供基金服务、贷款服务、商业模式服务等多种创新服务内容,构建完善开放的产业生态,以企业高速成长带动园区爆炸式发展。

总而言之,未来,国家对产业园区开发的重心将向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功能完善、绿色发展方向转变,同时对开发数量进行适度控制,鼓励不同地区产业园区探索转型升级的路径和模式,推进产业园区形成各具特色的先进智能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