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专项债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是补短板、调结构、稳投资的重要着力点。年内专项债发行节奏前慢后快,新增专项债发行进度仍较为滞后,对基建投资的拉动效果相应延迟。在“专项债需在11月底前发行完毕,不再为12月预留额度”的政策约束下,四季度发行将有所放量,在提供借新还旧支持的同时,将以更大力度聚焦重点领域及重大项目建设。此外,在地产严调控基调下,房地产企业资金压力加大,地方土地出让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和三四线城市的土地出让受影响较大,或进一步加大地方政府收支矛盾,依赖土地财政的专项债项目和模式将受到更多挑战,需持续关注其潜在风险。
基于对今年底、明年初GDP有效拉动的考虑,在跨周期调节的政策导向下,专项债二、三季度发行明显提速,前三季度发行总规模达到去年同期九成,短期化趋势仍然明显,发行利率市场化进程势头良好。前三季度共发行地方债5.63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小幅减少500亿元,其中专项债3.38万亿元,同比减少0.32万亿元,为去年同期的九成。发行期限同比缩短,由于期限相对较长的新增专项债发行节奏迟滞,专项债加权平均发行期限同比缩短1.39年至13.61年,10年及以上期限合计占比60.33%,同比回落超20个百分点,较上半年回落近10个百分点。从发行成本看,前三季度专项债发行成本回落至与去年同期水平3.42%持平;发行期限结构呈平坦化趋势,3年期、5年期、7年期、10年期专项债发行利率较去年同期明显回升,20年期、30年期发行利率较去年回落,原因或为资产荒背景下配置型机构更为偏好长久期地方债;此外,三季度以来31省均有地方债发行利差突破“25bp限制”,地方债发行利率市场化进程势头良好。
笔者注意到,再融资专项债占比已达三成,新增专项债发行进度仍滞后,资金向新开工项目倾斜,棚改类占比高位回落。前三季度共发行再融资专项债1.01万亿元,为去年同期的3倍,占专项债比重达29.93%,较去年同期上升21个百分点,超七成用于偿还到期债券本金,剩余用于偿还存量政府债务;新增专项债共2.37万亿元,完成全年额度的64.82%,比去年同期发行额少1万亿元,完成比例低25个百分点。分区域看,山东、广东、河南、安徽、江苏发行规模居前列,其中山东、广东发行规模均超过3000亿元;从结构看,除宁夏外其余30省均发行了新增专项债,广东、山东、河南、安徽、浙江、福建、河北7省发行规模超千亿元;偿债压力下31省均发行了再融资专项债,债务滚动压力较大区域再融资债占比相对更高;分品种看,新增专项债约75%投向存量项目,较上半年的80%有所下降,主要用于市政产业园区、交通、棚改、民生等领域,其中主要投向存量项目的棚改类专项债占比由上半年的18%高位回落至15%;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以来共有20个省份合计发行中小银行专项债2100亿元,惠及315家中小银行,2021年前三季度共发行1594亿元,当前额度已全部发完。此外,前三季度专项债用作项目资本金的规模和项目数量略低于去年同期,投向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比例有所下降。
展望未来,笔者认为,在“专项债需在11月底前发行完毕,不再为12月预留额度”的政策约束下,四季度专项债发行将有所放量,在提供借新还旧支持的同时,将以更大力度聚焦重点领域及重大项目建设,对基建投资的拉动作用或于四季度和明年年初有所显现。据笔者预测,截至9月底,新增专项债额度尚余1.28万亿元,按照目前的政策要求,10月、11月月均需发行新增专项债6400亿元;债券到期压力下再融资专项债或需发行至少0.14万亿用于偿还到期债券本金,用于偿还存量债务的再融资专项债自三季度起发行量骤降,四季度继续发行的可能性较小。资金投向方面,三季度以来经济数据持续走弱、基建托底经济的预期更为确定,专项债仍将重点用于基建领域。此外,在棚改债规模收缩的预期下,报告估算全年理论上或可拉动基建投资5.5-5.6万亿元,但实际撬动效应仍受额度使用、领域投向、资本金应用、项目建设进度等多因素限制,需持续关注。
伴随专项债常态化管理措施进一步落实,项目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率有望提高,各地债务限额分配或更贴近项目实际绩效,但在措施落地的短期内专项债项目收益质量偏低问题仍难以根本解决,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土地出让市场遇冷的背景,需持续关注潜在风险。第一,房地产严监管背景下土地财政模式被动弱化,地方财政或持续承压,地方债还本付息压力加大,依赖土地财政的专项债项目和模式将受到更多挑战。第二,专项债到期借新还旧比例上升,需警惕再融资债超限发行的可能,且化债压力的后移将导致债券付息成本显著增加,引发偿债不确定性。第三,今年以来专项债常态化管控措施不断加码,对地方政府治理水平提出了新挑战,若地方政府准备不足、把关不严、监测滞后、管理松懈,或导致专项债项目申报不过关、未来配额减少等问题,进而拖累地方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