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文件正式发布,中心思想是防止城市更新出现过度追求房地产化,随意拆除历史建筑等,明确了拆旧占比、拆建比、就地安置率等具体指导数据。
文件的重点之一是坚持应留尽留,全力保留城市记忆。
“保留利用既有建筑,不随意迁移、拆除历史建筑和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不脱管失修、修而不用、长期闲置。对拟城市更新的区域,要及时开展调查评估,梳理评测既有建筑状况,明确应保留保护的建筑清单,未开展调查评估、未完成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的区域,不应实施城市更新。
这表明,新阶段的城市更新将更加注重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一、什么是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街区不是新规首次提出,国家对历史文化街区早有划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历史文化街区是具有一定保护身份的城市区域,是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
2015年4月21日,为了进一步做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中国历史文化街区认定工作的通知》,在各地推荐的基础上,经专家评审和主管部门审核,住房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决定公布30个街区作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根据官方公布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共划定了历史文化保护街区970片,确定了历史保护建筑4.27万处。
需要注意的是,在过去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一直存在重视古代、轻视近现代的倾向,近现代历史文化街区(如:近现代革命史迹,旧工业区及工业遗产等)常常被人忽视。
针对此种现象,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中做出了相关规定:
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是以具有保护意义、承载不同历史时期文化价值的城市、村镇等复合型、活态遗产为主体和依托,保护对象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和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地段,与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文化遗产等保护传承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
建立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目的是在城乡建设中全面保护好中国古代、近现代历史文化遗产和当代重要建设成果
二、各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相关政策及更新案例:
北京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中明确,历史文化街区是首都核心区塑造文化中心的重要载体,其保护与复兴是北京减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规定:
第六十条 保护责任人对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应当遵守先保护后利用的原则,注重整体风貌保护,符合正面或者负面清单的要求,合理控制商业开发规模,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传承传统文化。
第六十六条 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根据保护规划要求,发展多样化特色产业,适度开展旅游、传统工艺和传统技艺加工制作等与传统文化相协调的经营活动。
另外还出台了《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导则》,为了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的研究,凸显北京历史文化整体价值,实现老城复兴、更好的塑造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积极推进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和有机更新,而做出一系列指导。
案例: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
是石景山区2016年启动修缮改造的重点项目,朝向民俗院落景观设计发展,引入一批文创、民宿、餐饮项目,打造休闲空间。
将驼铃古道、咖啡民宿合二为一,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主打非遗传承、老字号、餐饮民宿、咖啡文创等引入新元素,保留原有风貌的同时激发老街新活力。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计划将于10月开放,首批开放的民俗院落中,模式口历史文化民俗陈列馆已完成改造,此处院落始建于明代,是石景山区普查登记的文物院落,拥有厚重的历史,现改造为民俗陈列馆,布置了法海寺、田义墓等模式口历史文化的微缩展览。
上海
《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
第十一条 涉及本市历史文化风貌区等重要地区、跨行政区的区域评估,需预先经过市规划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综合平衡。
组织实施机构组织区域评估并形成报告,经区县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由区县政府批准,并报送市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十八条 城市更新的风貌保护项目,参照旧区改造的相关规定,享受房屋征收、财税扶持等优惠政策。
《关于深化城市有机更新促进历史风貌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
第四条 经认定的历史风貌保护实施项目,所用土地可按照保护更新模式,采取带方案招拍挂、定向挂牌、存量补地价等差别化土地供应方式,带保护保留建筑出让。
第五条 明确保护更新模式,各区政府在风貌评估阶段,可以按照本市相关管理规定,根据”
上海市已逐步形成了以”点、线、面“为特色的风貌保护体系。
案例:上生新所
主要由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等3处历史建筑、11栋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建筑组成。包罗了景观建筑、公共空间和知名地标,形成了一个特色文化空间。
2016年进行了重新规划,以尊重历史文脉、延续城市脉络、多样共享共生为理念,将建筑功能转换为办公、商业、文体、休闲相综合的公共开放空间,让老建筑重新焕发生机。
三、总结来看,近些年来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主要类型有三种:
1、商业旅游复合型街区改造
以商业或旅游作为主要功能,人流密度高,公共开放性强,历史遗迹受到一定破坏,需要加以改造以恢复传统风貌。
如何平衡保护价值与商业价值是商业复合型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通过对街区历史及现状,物质和非物质的价值进行充分的挖掘,最大限度地尊重历史文化环境,保留恢复其稀缺的价值,并在各类现实条件制约下植入现代商业逻辑,让历史环境成为当下体验型商业的契机,通过卓越地运营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再生。
2、产业复合型街区改造
多位于城市核心地段,涉及旧工业区及工业遗产,由街区原有厂房、闲置地块等改造,通过产业腾挪更替实现升级。
将现代设计与开发理念融入传统街区更新,从封闭的厂区转化为开放的城市街区,从生产性功能转化为生活功能,导入新兴产业及更多功能,具备可持续的盈利能力。
3、居住复合型街区改造
既是具有一定空间完整性和历史风貌特征的物质存在,又是市民生活载体,与城市经济、文化、社会息息相关。以居住为主,保留一定历史文化遗迹,但需要一定程度的改造和修复。
四、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现况特点及存在问题
现况特点:
1、以历史建筑为空间载体,以文化沉淀为内容驱动,由历史文化引领街区赋能;
2、以特定人群为导向,打造新旧交融城市商业文化;
3、以丰富业态为支撑,共历消费与怀旧历程。
存在问题:
1、主要依赖历史街区的建筑外观与历史打卡,忽略了历史内容;
2、业态低端,缺少文化底蕴;
3、历史街区建筑保护与功能再利用之间的矛盾;
4、历史文化街区需要从物质更新转化为产业、文化等内容更新,在产业消费升级的当下,业态的转型升级面临难题。
五、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该如何做?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的要求:
1、将城市更新融入城乡建设,注重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与城市整体发展的关系
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表明,历史文化街区不应独立保护,而应积极参与整个城市的风貌,融入城市发展的动态过程,强调整体性和区域协同发展;尊重客观生态环境、挖掘和继承优秀地方传统特质、满足时代要求的同时融合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在价值驱动下同时实现公共利益。在最大化保护基础上为更好的城市空间创造可能。
2、做好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设计引导
一方面,注重文化在街区的体现,保护好传统文化基因,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保护利用各类历史文化遗存,让历史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让人民在生活中触摸历史,感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另一方面,在保留原有历史文化遗存真实性、整体性、可读性、可持续性的基础,融入现代时尚元素,将空间建筑、城市肌理与非物质性居民、传统产业、当地文化与当下活动交织在一起,形成更为丰富多彩、传承记忆的历史场所。
3、实现文化和商业的共赢
历史文化街区的业态配比需要遵循商业原则和文化传承原则。
从整体街区的价值来看,商业价值也是必然要考量的,可以按照当地特色风俗、运营规律等,对街区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业态做出商业定位,形成稳定配比。引入创新理念,在历史文化和现代商业结合的空间里采取新颖的商业营销模式,从体验式设计、商品陈列、活动举办等方面给予消费者不同的体验。
在考虑商业价值的同时要重视当地历史文化,特色风俗,尽可能打造特色文化IP,为历史文化街区创造新的商业活力。
4、贴近生活,保留街区“烟火气”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是市民生活的聚集地带,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充分考虑其社会属性与价值体现,要充分注重民情,采纳民意,更好的服务于公众,最大程度使其成为人们城市生活与情感的体现。
保留文化与市井气息基础上,延伸历史文化街区的深远价值,用“人”来增添街区烟火气。
5、借力城市更新政策
随着各地城市更新政策的出台,给予更新项目更多的政策支撑。要学会借用城市更新的弹性奖励政策,规避政策风险,提升项目成功率。
比如上生新所就是在《上海城市更新实施办法》出台后,从三个方面借力更新政策:1)为周边居民提供全年,全天候的公共开放空间;2)增设建筑内公共服务设施;3)通过新评估增加了特色历史保护建筑。通过提供公共要素和公共空间,上生新所获得了一定的容积率奖励,并进行了建筑高度和用地性质的局部调整,获得了开发权益和公共利益的双重收获。
随着城市更新的内涵不断被丰富,对城市更新的探索与研究也将日益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话题。城市更新被赋予更高的历史使命,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更新与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越来越需要创意规划,新颖业态来增添活力。
重视历史文化传承,传承不同时期历史文化记忆,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是城市更新中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城市更新未来发展的特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