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专项债提质增效

  • 更新日期:2021-08-23 00:12:26
  • 作者:中国新闻周刊
  • 点击:0

近年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作为积极财政政策和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抓手,在防风险、促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2015年推出专项债以来,新增额度从最初1000亿跃升到2020年的3.75万亿元、2021年的3.65万亿元,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开前门”主要渠道,专项债相比其他融资,透明度高、期限较长、成本更低,但要求用于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且融资与收益相平衡。

由于专项债运行时间短、规模增长过快,的确存在部分地方运作不规范、投资拉动不尽理想等问题。譬如,一些地方“收益虚大”“资金等项目”等现象较为突出,分布不均衡、偿债来源单一(过度依赖土地出让)、还本付息压力大等结构与流动性风险也初步显现。当前,要进一步均衡好效率与风险,完善 “借、用、管、还”相统一的制度体系和项目全生命周期绩效,推动专项债行稳致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持续优化专项债券的发行、使用和兑付规则,要遵循举债要同偿债能力相匹配原则,结合各地债务水平、项目前期工作深度及可行性和已发债券执行情况等,合理分配债券额度。进一步赋予地方在项目遴选、资金用途调整、发行方式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权,稳定地方预期、提升可预见性。要逐步完善信用评级、信息披露、市场化发行、偿付及应急处置体系,加强市场约束和考核问责。

第二,加强部门协同、科学决策,扎实做好前期工作。进一步加强财政、发改、行业部门等协作分工,切实提升基层项目策划能力,做深、做细、做实项目前期工作。提前开展、滚动推进项目储备工作,强化资金投向、规划设计、收益平衡、融资方案等论证,引导资金投向 乘数效应大的“短板、弱项”领域,不得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此外,加快办理用地、规划、环评、施工等手续,确保随时能上报、上报后能发行、发行后能开工。

第三,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加强资产管理和收支预算。债券资金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要早拨付、早使用、早见效,形成更大规模实物工作量和拉动效果。同时,加强资产运营,提升项目经营性收益和公共服务质量。此外,要严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完善债券项目专户管理、偿债基金等工作,加强债券对应的资产、收益的封闭运行。

第四,提升绩效与偿债意识,压实主体责任、防范潜在风险。压实各级政府、各部门主体责任,形成具体部门、责任人的激励约束机制,防范项目运营风险及债券偿付风险。做好项目运营及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工作,保障项目产出、效益如期实现。进一步推进大数据应用,实行穿透式、全过程监控,健全风险监测和预警体系。按照市场化、法治化机制进行债券管理与偿付,并完善特殊情况下的应急处置机制。

第五,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形成放大、挤入效应。专项债不是“免费的午餐”,应重点支持有一定收益但难以商业化融资的重大公益性项目,应避免乱铺摊子导致对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即便专项债领域,也可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项目规划、设计、建设,尤其是项目建成后,可采取委托运营等方式来提高效率和产出。同时,进一步完善专项债用作资本金、协同市场化融资的路径,切实发挥 “增信”功能和杠杆效应,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