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30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部长刘昆等介绍了财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等情况。刘昆表示,2012—2020年,全国财政收入累计达到142.8万亿元,年均增长5.7%。国家财力的日益壮大,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财力保障。
牢记“国之大者”连续十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刘昆表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财政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记“国之大者”,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科学调控促发展。2012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连续十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2021年,为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超过25万亿元,赤字率按3.2%左右安排,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规模预计超过7000亿元。同时,落实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要求,进一步大幅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勤俭办一切事业。积极财政政策的精准实施,有效有力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和高质量发展。
二是聚焦关键推创新。2012—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科学技术支出从4452.63亿元增长到9321亿元,十年共计投入7.07万亿元,重点支持集成电路、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着力保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突破技术瓶颈和“卡脖子”问题。在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新兴产业持续壮大,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涌现。
三是统筹推进补短板。财政部门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2012—2021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从4.54万亿元增加到8.34万亿元,年均增幅为7%,并向财政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从1.2万亿元增加到2.5万亿元,年均增长8.5%,支持推进农村农业发展。此外,研究出台支持海南自贸港、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等财税政策。
四是兜牢底线保民生。财政部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力支持脱贫攻坚,2012—2020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6896亿元,2021年安排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561亿元。2012—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中,教育支出从2.12万亿元增长到3.82万亿元,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从2268.35亿元增长到4179.88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从1.26万亿元增长到3.44万亿元,卫生健康支出从8058亿元增长到18659亿元,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改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增强。
五是绿色发展强生态。财政部门坚持资金投入同污染防治攻坚任务相匹配,大力支持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2012—2021年,全国财政节能环保支出从2963.46亿元增长到6305.37亿元,年均增长8.8%,着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效果显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六是系统集成抓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政府间财政关系加快建立,税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创新建立并常态化实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推动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
财政投入逐年增加兜牢兜实基本民生底线
刘昆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对民生的投入逐年增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城乡低保等保障水平持续提高,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
2021年,财政部继续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牢兜实基本民生底线。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教育支出30616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4427亿元,卫生健康支出18659亿元,文化旅游体育与传播支出4180亿元。
这些钱怎么用?刘昆表示,一是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统筹用好就业补助资金等各类资金,加大对重点群体就业的帮扶,继续实施失业保险保障扩围政策,发挥保生活、防失业、促就业的功能作用,推动稳住就业基本盘。
二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大教育财政方面的投入,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向中西部贫困地区倾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三是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支持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继续做好困难群众的救助工作。完善全国社保基金管理。
四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继续做好疫情防控相关工作。适当提高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同步提高个人缴费水平。继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强突发重大传染病应对处置能力。同时,全面做实基本医疗保险市地级统筹,推动省级统筹。
五是支持发展文化事业产业。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完善相关资金管理,支持推出更多精品力作。
“在加强基本民生保障的同时,更加注重民生政策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推进民生支出清单管理,提高民生支出资金管理的科学性,确保民生支出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财力状况相匹配,让民生保障延伸到未来,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刘昆说。
预计今年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超7000亿元
“十三五”时期,我国累计减税降费超过7.6万亿元,其中,减税4.7万亿元、降费2.9万亿元。特别是2020年,为应对突发疫情的冲击,在财政收支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财政部连续发布实施了7批28项减税降费政策,全年新增减税降费的规模超过2.6万亿元,有力支持了各类市场主体复工复产复业,助力企业纾困发展,助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
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表示,今年以来,财政部进一步优化和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帮助市场主体恢复元气、增强活力。
一是继续实施制度性减税政策。继续实施降低增值税税率、增值税留抵退税、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等制度性减税政策,让政策叠加效应持续释放。
二是分类调整阶段性的减税降费政策。延长疫情期间出台的小规模纳税人减征增值税等政策执行期限,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
三是出台新的结构性减税政策。强化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提高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进一步加大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所得税优惠力度,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支持制造业和科技创新,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并且允许企业按半年享受加计扣除政策。对于先进制造企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
四是持续实施降费措施,继续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取消港口建设费,降低航空公司民航发展基金征收标准,并加大各类违规涉企收费整治力度。
许宏才表示,实施上述政策措施,预计全年将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7000亿元。下一步,财政部将坚决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着力优化落实机制,提升政策实施效果,清理规范各类违规涉企收费,坚决不收“过头税费”,让企业有更多获得感。同时,密切跟踪宏观经济形势,进一步研究完善有关具体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五年投入4.42万亿元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财政部副部长朱忠明表示,近年来,财政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深化改革创新,大力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16—2020年,全国财政共安排生态环保资金4.42万亿元,年均增长8.2%。其中,中央财政1.93万亿元,占比达到43.7%。
——投入4039亿元支持打赢蓝天保卫战。主要用于支持北方地区冬季的清洁取暖试点,重点区域开展工业污染的深度治理、推动柴油货车淘汰和运输结构调整、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运用等,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投入1298亿元支持打好碧水保卫战。主要用于推动开展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良好水体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等。
——投入285亿元支持打好净土保卫战。主要是用于重点支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200余个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实施。
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财政部还积极推进制度机制创新,建立了支持长江、黄河全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适当加强了中央在跨区域生态环境领域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为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支撑。
朱忠明表示,下一步,财政部将系统研究财政支持污染防治和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措施,全面推动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统筹推进重点生态保护修复等,更好地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让老百姓的“养命钱”真正成为“放心钱”
刘昆表示,养老金是老百姓托付给国家管理的“养命钱”,关系千家万户,财政部一定要管好用好,让老百姓的“养命钱”真正成为“放心钱”,不辜负人民的信任。
据悉,到2020年底,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4.5万亿元,整体上收大于支,能够保障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刘昆说,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确实有个别地方出现了养老金当期收不抵支的问题,财政部有能力通过全国的统筹安排,保证地方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一是扩大中央调剂规模。2018年起建立了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用于均衡地区间的基金负担。今年,中央调剂基金规模达到9300亿元,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省份受益超过2150亿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困难地区的收支平衡压力。
二是稳步有序推进全国统筹。在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全面完成的基础上,稳步有序推进全国统筹,完善中央与地方养老保险责任分担机制,明确各级财政养老保险支付责任,不断增强制度可持续性。
三是合理确定待遇水平。健全基本养老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综合考虑物价、工资增长等因素,合理确定养老金待遇调整水平,让亿万人民老有所养。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刘昆表示,近年来,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已经建立起覆盖所有教育阶段、形式多样、功能完备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在学前教育阶段,按照“地方先行、中央补助”的原则,支持引导地方建立学前教育资助政策体系,中央财政给予奖补;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对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包括民办学校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生活补助;在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实施国家助学金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杂费的政策;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的政策;在本专科、研究生高等教育阶段,建立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三助”岗位津贴、校内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等为辅的资助政策体系。
在实现全覆盖的同时,近年来,财政部还进一步加大了对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2019年,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会同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调整职业院校奖助学金政策的通知》,扩大了高职院校奖助学金的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同步提高普通本科学生国家助学金的补助标准。同时,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2020年,财政部继续调整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有关政策,延长助学贷款还本宽限期,延长助学贷款期限,降低助学贷款利率,进一步减轻贷款学生经济负担。
推动解决三大差距推进实现共同富裕
刘昆表示,“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共同富裕要迈出坚实步伐”的目标。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必须切实担当起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责任。为此,财政部将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
一方面,推动发展,做大“蛋糕”。只有“蛋糕”做大了,经济总量上去了,共同富裕的基础才会更坚实。为此,财政部将自觉把财政资源配置、财税政策落实、财政体制改革等放到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考量和谋划,全力服务高质量发展。包括支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积极拓展投资空间,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和支持方向,全面塑造发展的新优势。
另一方面,强化调节,力促公平。“蛋糕”做大了,还要致力于分好“蛋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财政部将推动完善以市场为基础的初次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的分配关系,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编密织牢社会安全网;支持发挥好慈善组织在扶老、救孤、恤病、助残、扶贫、济困、优抚等方面的作用。同时,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推动形成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切实做到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
刘昆说,今年,中央财政继续将过紧日子作为预算编制的基本方针,大幅压减非急需、非刚性的支出,大力精简会议、差旅、培训、调研、论坛、庆典等公务活动,从严从紧核定“三公”经费预算。因此,今年中央本级预算支出较去年有所下降,中央本级财政支出已连续第二年负增长。
在预算从紧安排的同时,财政部门还硬化预算执行约束,严格执行全国人大批准的预算,严禁无预算、超预算拨款。同时,督促地方和部门严格执行各项经费开支标准,严禁扩大范围和提高标准,可开可不开的会坚决不开,可办可不办的培训坚决不办,可暂缓实施的项目及时将资金缴回财政,可统筹整合的资金及时调整用途,切实做到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把钱花到“刀刃”上、用出效益来。
保持财政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从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看,1—6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7116亿元,同比增长21.8%,比2019年同期增长8.6%,民生等重点领域的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刘昆表示,当前国内外环境依然错综复杂,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的因素比较多,下半年财政部门工作重点是一个保持、两个提高、三项重点。
一个保持,就是保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急转弯,保持对经济恢复必要的支持力度。支持实施扩大内需政策,稳定和扩大居民消费,积极拓展投资空间,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坚决不收“过头税费”。同时增强政策的前瞻性、精准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与今后年份的财政政策做好衔接,更好实施逆周期调节。今年下半年财政收入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速度肯定不会达到上半年21.8%这样高的速度,我们会在政策上做前瞻性、精准性调整,让一段时期的财政政策保持稳定。
两个提高,一是提高支出效率,将继续用好管好常态化资金直达机制,进一步优化分配流程,加强执行分析,确保资金管得严、放得活、用得准。二是提高资金使用绩效。推动绩效管理覆盖所有财政资金,切实做到花钱要问效、无效要问责。
三个重点,一是重点支持实施国家重大的战略任务,围绕“国之大者”,支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支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等方面。二是重点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落实就业优先政策,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强化公共卫生投入,支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三是重点推进风险防范化解,统筹做好国债、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工作,强化地方政府债务存量风险的化解和增量风险的防范工作,坚决防范基层“三保”风险,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