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城投债的主要风险有哪些?

  • 更新日期:2023-05-26 14:13:13
  • 作者:创始人
  • 点击:0

对于网红区域的城投公司,其风险主要来自于区域层面,当然也不排除部分来自于城投公司自身层面。对于非网红地区的网红城投公司,其风险则主要来自于城投公司自身层面。考虑到城投公司与地方政府之间并未完全实现信用隔离,其偿债安全性很大程度上依然取决于区域经济财政实力,所以对于上述两类城投而言,区域层面的风险都不能忽略,只是网红区域的城投公司需要更加关注区域层面一些。


具体来看,区域层面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或者遭遇瓶颈,财政减收。比如柳州。汽车产业是柳州市三大工业支柱产业之首,但2017年之后,柳州汽车工业总产值一直呈负增长,同时汽车产品附加值低,长期走中低端路线使其面临转型不畅的问题。长达5年来,支柱产业转型不畅、投入产出不对等,已经对柳州的经济财政实力造成明显拖累。2022年,柳州市GDP比2021年下降1.0%,是广西唯一GDP同比增速为负的设区市;全年全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1.19亿元,下降13.6%,其中税收收入97.43亿元,下降16.0%(见图1)。在经济负增长、财政大幅减收的背景下,柳州的债务风险加速累积,区域的网红属性随之增强,进而影响到区域内城投公司的偿债安全性,加大其再融资难度、抬高其融资成本。


二是,土地市场不景气(人口净流出是主要原因,房地产行业风险也是重要扰动因素),卖地收入下降,拖累财政。比如昆明,产业基础比较薄弱,经济高度依赖房地产行业,房地产开发投资额/GDP的比率以29.76%的依赖度位居各省会城市之首,所以土地市场一旦不景气,财政收入就会大幅下滑。据统计,2022年昆明经营性土地成交量仅有226.24万,约3400亩,而2019年这一数据达到2735.13万,超过4.1万亩。从土地拍卖情况来看,昆明市2022年的成交数据更加惨淡,仅拍出商住用地22宗,约630亩,成交金额总计52.5亿元;与2019年的峰值12039亩、854.1亿元相比,可谓断崖式下跌。受此影响,2022年昆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完成123.6亿元,同比2021年下降70.4%,与疫情之前的高峰2019年的历史最高纪录915.7亿元相比“一落千丈”,仅达到2019年的13.5%。土地市场的接连下挫对昆明市的财政收支平衡带来挑战,也使债务压力大幅攀升。


三是,政府债务负担重,尤其是隐债规模大,化解难度大,区域债务风险高。比如潍坊。潍坊的显性债务规模约为1910亿元,由城投公司举债形成的隐性债务规模约为3960亿元,全域债务总规模约为5870亿元,在山东各地级市中排名前三,仅次于青岛和济南。再来看债务率[1],考虑隐性债务后的宽口径债务率达到445%,不考虑隐性债务的窄口径债务率达到145%,寿光、高密、诸城、青州等地的债务率更是持续飙“红”。更值得关注的是,潍坊的隐性债务问题主要集中在滨海经开区及下面的部分区县,债务结构上短期化特征很明显且有不断强化的趋势,定融、商票等非标高危融资占比较高,债券发行上也有比较多的结构化违规操作。这种情况下,潍坊整体的债务风险持续快速累积,化债难度也进一步加大。


网红城投公司自身层面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财务风险,主要是流动性风险。


网红城投公司在融资上往往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比如融资安排混乱、过度融资、融资渠道驳杂甚至涉足民间借贷、资金用途不明等。这种情况下,城投公司的债务规模难以避免地无序扩张,利息负担也成为难以承受之重,受此影响财务费用也快速飙升,必然大量侵蚀利润,让本就紧张的现金流更为紧绷,遇到偿债高峰期很可能导致流动性危机,甚至引发陆续到期债务的连锁暴雷。近期,高密城投被曝出多个债权定融计划违约,年化收益率为9.00%,看似很诱人,但到期日早已过去,投资者不仅未能按期足额收到本息,也未收到城投公司给出的任何兑付和解决方案,无奈之下只能诉诸法律,将其告上法庭。实际上,在网红城投公司中,定融等非标渠道的运用很普遍,银行不好贷款、发债又比较难的情况下,似乎也只能转向非标,但这种渠道的融资成本非常高,在紧信用周期下很可能成为压垮资金链的“罪魁祸首”,轻则导致债务违约,重则引发破产危机。


二是,合规风险。


网红城投公司在融资上比较激进,为了实现债券的成功发行常常铤而走险,频繁且变着花样地运用结构化发行手段是常事。2022年以来,监管对城投腐败问题的查处力度明显加大,已经有不少城投公司被曝出相关领导(包括党委书记、法人、董事长、总经理、监事会主席、副总经理、财务总监、总工程师等重要职务)存在违法违纪行为,比如违规向他人支付或违规获取“顾问费”“手续费”“咨询费”“服务费”等中介费。事实上,这一现象较多地发生在结构化发债的场景之下,本质是城投公司高管与相关金融机构勾结、通过债券发行捞金。4月28日,基金业协会发布了《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私募基金不得参与结构化债券发行,不得直接或变相收取债券发行人承销服务、融资顾问、咨询服务等各种形式的费用,这意味着私募参与结构化发债被严格限制,加上早期监管从发行承销端对结构化发行规范,此次从投资端入手强化监管,构建起了针对结构化发债的全链条约束机制。这种情况下,网红城投公司所面临的合规风险将进一步增大。在城投反腐越发趋严的背景下,一旦相关违法违规行为被查出,市场就会清晰地认识到其融资乱象、公司治理短板,再加上监管在事发后会开展融资中介违规获利追缴专项行动,很可能会“掐断”网红城投过去频繁运用的非常规融资渠道,进而加剧自身的流动性风险。总之,要警惕合规风险不断加大的连带负效应。


三是,经营不善、转型不利的风险。


从经营角度来看,网红城投公司多存在以下两个特征:一是在所属区域内很可能是非核心平台,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尤其是在非网红区域的网红城投公司,基本上平台地位都不高;二是所辖区域的行政级别较低,绝大部分集中在区县级。先看第一种情况——平台地位不高,这意味着除了在发生债务危机时得到政府救助的可能性和力度相对较小外,同样也会反映在经营层面。一方面,在争取投资项目、基建业务、特许经营权等方面会劣后于核心平台,区域内最优质的、能够带来稳定持续现金流的项目很可能不会优先给到网红平台,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经营收益的持续稳定增长;另一方面,无论从被动角度还是从主动角度来看,都面临着较大的转型压力,但经验不足、团队不专业、配套支持不到位等因素很可能会导致转型失败,投入进去的真金白银一旦打水漂,就会给公司带来更大的经营困难和财务风险。再来看第二种情况——区域本身并非网红地,但区域行政级别较低,这意味着即便相关城投公司属于核心平台,但由于区域本身行政层级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可协调的资源资产及协调能力有限,叠加当地政府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手段较为落后等客观现状,导致相关城投在经营层面不仅难以保持良好持续性,也非常难以走好市场化转型的道路,实际上此类城投公司在市场上很多见,投资者也务必警惕其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