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项目从策划到落地

  • 更新日期:2023-04-18 11:22:22
  • 作者:创始人
  • 点击:0

乡村振兴项目策划存在的问题


1、项目策划舍本逐末,“形象”振兴泛滥

现在经常能看到某某乡村的大公园、大牌坊、大广场上新闻,乡村越来越没有乡土气息,乡村振兴项目在策划上有明显的“城市膜拜”情节,有些地方将本来坑洼不平、错落有致的石板路全部硬化成“清一色”的水泥路,东施效颦般搞“玻璃栈道”、“天空之境”。这种“形式主义”泛滥的所谓“振兴”行动,脱离了“乡村”固有元素,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2、项目同质化程度高,缺乏特点

各地实施的乡村振兴项目在项目策划上千篇一律,例如大都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初心”,搞特色种植、大棚采摘、农家乐等等,没有突出地方特色和资源禀赋。

3、资金短缺、来源单一,项目闲置难以落地

不少地方如火如荼地开展乡村振兴项目或多或少体现着主政者的政策敏感性,在实际操作中也有不少“雷声大雨点小”, “口号式”、“运动式”做项目的情况。不少项目也是谋划多年,策划方案做了不少稿,但就是难以落地。基于笔者实地对接项目的情况看,这跟乡村项目本身运营难度高、收益低、回报周期长,且都是靠地方财政持续输血才得以维系的特点是紧密联系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地方债务收紧的大背景下,要让地方政府将有限的财力投资到乡村振兴项目上去,其实是不太现实的,即使要做,也不一定能持续。

为解决上述问题,结合项目实施经验,笔者将主要从项目策划和资金来源两个角度来分享乡村振兴项目的实践心得。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svg>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svg>

二、如何策划乡村振兴项目


要解决上述问题,笔者理解乡村振兴项目应结合乡村特点因地制宜来谋划,最终达到生态、宜居,产业兴、人愿来的效果,策划方面可以考虑“筑巢引凤”和“引凤归巢”两个角度。

首先,对当下中国乡村来讲,最直接的“振兴”措施就是提升环境。因此,在项目策划中可以以“美丽乡村”为切入点,进行乡村改造提升,配套完善交通及其他基础设施,改善乡村生活环境。根据乡村特点,因地制宜,深入推进乡村风光打造,景观布局。

其次,可利用现有乡村资源和农业基础,注重产业的植入,借势推动产业转型,加快三产融合。在项目策划中,可以考虑谋划生态工厂、农用设备研究及实践基地、农业研究院等类型的项目,从农业科学化、科技化、机械化等方面提高农业种植的效率,提升农作物经济价值,减少土壤污染,实现绿色发展。


另外,建设智慧乡村,在乡村医疗、物流、教育等各方面推进数字化建设,提升乡村生活便利度和乡村治理水平。江浙地区建设“未来乡村”的理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可通过数字乡村大数据,建立乡村治理一张图系统、乡村码系统,打通乡政府/ 部门管理平台与未来乡村智慧综合管理平台(乡村大脑),实现指令、指示下达和事件、信息上报。

 

最后,要现实“引凤归巢”、人才回流的目标,还得提升乡村“内核”。得益于前些年“特色小镇”项目的广泛探索,“农旅”业态也日趋多元。从传统的融合当地乡村风光以及历史人文、自然生态环境特色,打造整体风格集生态、休闲、亲子、娱乐等一体的休闲驿站、邻里空间、文化广场、示范民宿、亲子旅舍等,打造精品步行游线+自行车观光路线;到常规的以当地历史文化为主题,乡村习俗为脉,人文风情为魂,打造集教育展示、农业体验、红色体验、滨水游乐、婚庆摄影、度假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新时代美丽乡村标杆;再到新潮的以当地文化特色为背景,打造极具特色的剧本杀、密室逃脱等休闲娱乐产品。乡村自然风貌与人文特点、休闲旅游服务产品的多维度融合,为发展乡村文旅产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也可借此吸引年轻人回村就业创业,真正意义上促进村集体增收和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svg>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svg>

三、如何解决乡村振兴项目资金来源问题


项目策划包装得“天花乱坠”,但如何实现落地?首要的问题就是解决资金来源。2020年9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的《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下称“意见”),要确保土地出让收入用于支持乡村振兴的力度不断增强,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目标到“十四五”期末,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核算,土地出让收益(土地出让收入扣除征地和拆迁补偿支出、土地开发支出等成本性支出后的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50%以上。但在实操过程中,因种种原因上述比例很难实现。因此,为顺利推进乡村振兴类型项目落地,应探索更多切实可行的资金来源途径。根据实操经验,我们认为可从以下路径进行考虑:

1、项目范围内土地资源利用

按照上述“意见”的指导精神,通过“土地”来撬动或实现投资平衡。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与社会资本方合作,打造乡村文旅项目,尤其是在城乡结合部等地区,通过土地开发来增加财政收入,作为项目开发资金来源。

2、申报专项补助资金

将乡村旅游项目包装成“农村综合改革集成建设项目”。“农村综合改革集成建设项目”主要是要求符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体现村集体经济壮大、乡村产业、美丽乡村建设等四个方面的规定。乡村旅游开发用地一般都会涉及土地流转、三权分置改革,乡村旅游则能给村集体增加创收渠道,同时又属于产业类项目,与“农村综合改革集成建设”有很高的契合度。

同时,如果项目中有大片农田,还可以考虑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一二三产联动,申报现代农业园补贴、绿色种养补贴等。

3、项目范围内其余资源盘点利用

根据项目区位特点,若地处沿江带或海域附近,可以通过拍卖获得项目范围内河道采砂权或海域开采权后,开采砂石,获得砂石销售收入,作为项目建设资金来源。当然,采用此路径时,应充分考虑政策法规的相关要求,确保手续合法、流程合法。

目前,国家正逐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鼓励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考虑探索农村闲置宅基地市场化退出有效途径,通过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将节约的指标少量调剂给城镇使用,其土地增值收益全部返还农民和村集体,用于项目建设,促进乡村发展。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svg>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svg>

四、操作实践


以笔者在国内东部地区的乡村振兴项目操作实践为例,在项目策划层面,首先,结合地方特点以及国家、省、市的政策导向,参考“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综合改革集成建设项目”、“两山资金补助”等,积极策划绿色主粮种植、生态工厂、未来乡村、共享农庄、现代花圃等项目,以展示美丽乡村、智慧乡村、生态乡村的特点;其次,在产业方面,将主粮储运和深加工,林下经济作物种植、可研及加工等项目一体化包装,实现了区域一二产的良好结合;最后,在业态布局上,引入夜游、农旅等主题项目,紧跟当前火爆的“沉浸式体验”文旅潮流,以打造爆点、聚集人气。

在资金来源方面,得益于项目基础设施完善,实现了水系连通,将旱地整为水田,同步开展集村并镇等功能,通过全域土地整治来平衡项目投资,同时也积极探索了河砂、土石方出售等项目收益,最终实现项目的投资平衡。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svg>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svg>

五、结语


中国农村有着足够广袤的空间来容纳中国经济的增长,随着国家政策重心的转移,研究生态价值转化的可行路径,把乡村文化以及青山和绿水变成经济和社会效益,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独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